不論在媒體報導或是線實生活中我們都非常憂慮有關陸籍生來台政策的走向,大家廣泛的討論有關此議題不外乎是在意台灣的人才競爭力與產業競爭力的部分。對於我們未知的未來,這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是國際化和與中國大陸的競爭能力,台灣的年輕子弟和人才與對岸相比較的結果往往是積極應不夠、憂患意識不高等等,為什麼滿街的大學生、碩士生卻能力和水準低落呢?當台灣的產業走向出現改變,服務業需求量大,中低階人力是市場的大宗。當我們的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了高階人才,但卻在工作能力上自降水準、自信心低落。社會中的氛圍,沒有讓年輕人有一些目標和希望。台灣年輕人長期處在一個太安逸、太輕鬆且缺乏競爭與刺激的學習環境,也是台灣人才缺乏積極性的主要因素。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大陸的人才面對的是中國龐大的市場。關於氣度和企圖心的差異,有空間和環境上的造就差異,然而中國大陸在面對高成長的同時,大陸人才也必須兢兢業業地完成它們的學業、追逐更好的工作。台灣的人才雖然幸運,能夠不在這麼高競爭的社會中,但是,往後我們所要面對的,是全球化的共通市場,台灣的年輕人才應當正視這個問題並且增加自己的企圖心和衝勁。
BY淮哲
看完影片之後發現跨國人才在未來會成為一大趨勢。現今很多人才皆來自於四面八方,若一個國家無法肯定其他國家的優質勞動者的工作機會,則此國家會相較於其他地區更不能受到刺激。以現今台灣為例,若我們開放讓對岸的菁英能至台灣讀書,或甚至是工作,我想未來的台灣絕對會產生一種互相影響且競爭力高的環境。跨國人才本身需具備一些條件,例如: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抗壓性強、適應環境的速度快……等。時代的變遷能否讓教育的體制有所改變呢?我認為以目前台灣來說是做得不夠完善,因為有些人不了解國際間所需要的人才趨勢及一些關鍵的情況導致很多政策會偏向於島國式的發展。八零年代的我們是逃不了跨國移動工作機會的情況,只要有機會,我們就該打開雙手,掌握全世界。積極的心能決定格局及高度。
BY雍芬
隨著產業的快速進步及發展,教育的調整、人才的培養便顯得更加重要。片中提到金融海嘯過後,各界更頻繁地挖角人才,歷史上大多在重大環境變動後都會開啟每批人才的流動,可見人才需要的是可以發揮的舞台及市場。人才的定義其實是要看用在哪個面向,各國大力延攬人才,然而專家學者說近來發現台灣的人才外流,即使各國有優惠來吸引他們前來,若國家對於產業沒有長期規劃及願景是很難可以留住人才的,再者,我們常說台灣學生沒有大陸學生用功,台灣學念完大學四年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學者認為政府在把大量資金投注於教育的同時,更應將重心放在培育人才的方向,因為職場的需求與我們從學校所學的有落差,人力資源專家邱文仁也說專業是領域裡有被認同的故事,漂亮且被認同的資歷可以提高自己被錄用的機率,各國都在挖人,不受限學校所學、充實自己更重要。看了許多全球跨國人才移動評論以及專家學者的獨到見解,如何讓自己站在最適合的位置?是不是已經充分武裝好要奮戰?我想除了依循整個國家的教育政策導向外,自己也要關心國際趨勢及市場需求,讓自己至少在某些領域能擁有競爭力,未來的職場生活將會是自己發揮所長的舞台。
BY欣怡
討論內容以談話性影片開場,內容聚焦在國際人才與台灣競爭力的部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邱文人說:英文在中國大陸算是基本能力,他們不認為英文是國際化的代表,而是打開視野的工具;旁邊的教授附和,之前到中國教書的經驗中,當教授要求研究生寫中英文報告,英文的部分兩個禮拜就可以完成,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甚至連台灣教授都肯定他們的英文能力,相較之下,多數學生"善聽寫鮮少開口"成了英文學習的問題。反觀台灣,台灣只是將英文視作國際化的表徵,是否真正關心或了解國際情勢,格局便顯得狹隘了。
BY'芳瑛
留言列表